鋼結構是綠色建筑的主要代表
瀏覽次數:2461次發布時間:2014/06/07
“一種新型的建筑體系有可能打通房地產業、建筑業、冶金業、機械裝備制造業、國家戰略資源之間的行業界線,集合成為一個新的產業體系,這就是業內人士普遍看好的鋼結構建筑體系。”這是浙江省鋼結構行業協會會長、漢嘉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方鴻強在第十一屆全國現代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上關于《鋼結構與綠色建筑》的主題發言。
鋼結構與綠色建筑
集設計集團總工程師、浙江省鋼結構行業協會會長、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建筑鋼結構委員會專家和中國鋼結構協會專家于一身的方鴻強對鋼結構建筑比常人有著更深層次的了解。方鴻強認為,鋼結構建筑是綠色建筑的主要代表。
方鴻強說,在建筑工程領域推廣鋼結構是建筑業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是傳統土木建筑業的轉型與升級。鋼結構建筑不僅具有“輕、快、好、省”的四個優異性能,還具有可循環利用和對環境破壞程度小的優點。眾所周知,鋼結構具有強度高、自重輕、抗震性能好、地基基礎費用省、建筑使用面積大、建筑品質高、適于工業化和標準化生產、可干式綠色施工、適合于不同氣候條件、不受施工季節的影響、綜合造價低等優點,同時,鋼結構還可減少建筑垃圾對環境的污染、在全壽命周期內可循環利用等。方鴻強表示,鋼結構建筑符合我國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的發展方向,是對城市環境影響最小的結構之一。
據方鴻強介紹,鋼結構在發達國家已被廣泛采用,所以被稱為綠色建筑的主要代表。歐洲稱綠色建筑為生態建筑或可持續建筑。中國的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發展綠色建筑已經明確寫入國家的“十二五”規劃之中,這是綠色建筑第一次進入國家規劃。
方鴻強認為,建筑,其最核心的價值就是呵護人的生命。日本“3·11”的強震再度給我們警示:大量的房屋毀壞和人員傷亡是更具破壞力的海嘯所致,而非房屋倒塌,這與日本的鋼結構建筑占有率較高和日本重視建筑防災、抗災、對生命呵護的安全設計有直接關系。方鴻強強調,在人類共同的災難面前,我們沒有理由不借鑒、不警醒、不反思。
傳統結構建筑的缺陷
在談到鋼筋混凝土結構和砌體結構建筑的缺陷時,方鴻強說,由于鋼筋混凝土結構和砌體結構建筑需要人工操作,在現場濕式施工,施工時所產生的噪音、粉塵已嚴重危害職工的健康。更為重要的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和砌體結構的建筑材料可回收利用率極低,其在達到生命周期后所產生的建筑垃圾對環境的污染、對子孫后代的不良影響等已引起許多國內外專家的廣泛關注和普遍擔憂。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陳肇元憂心忡忡地說:“燒制水泥用的優質礦料已感短缺,配制混凝土的砂石在許多地方已十分緊張。一些地區開采砂石已經嚴重毀損河床、破壞植被,沿海地區如寧波、舟山等地因濫用海砂已給一些工程帶來了重大安全隱患。”廢汽車可造鋼結構建筑
方鴻強不僅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同時還擁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作為目前國內在建的最大鋼結構住宅小區———包頭萬郡大都城住宅項目的設計總負責人,方鴻強非常看好鋼結構建筑走產業化之路。
方鴻強提出,鋼結構建筑應牢固樹立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按照“零資源、零能耗、零排放、零污染、零工地、零距離”的理念,建立從規劃、設計、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建筑全壽命周期開發與建設的全新模式,開發、設計和建造新一代滿足工業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的現代鋼結構住宅建筑產品。
方鴻強用一幢3層~4層的普通多層框架結構建筑對鋼結構建筑和木結構建筑進行了對比。如果采用木結構,一般需要用40棵~50棵樹齡在10年左右的木材;而采用鋼結構建筑,只需用6輛報廢汽車的鋼材。方鴻強說,隨著汽車的普及,“行路難、停車難”之后的“報廢汽車的問題”也將顯現,用鋼結構“消化”報廢汽車將是不錯的選擇。國內外鋼結構建筑比對
方鴻強說,2009年,我國建筑對鋼材的消費約占全部鋼產量的50%~60%,與世界鋼材的平均消費水平相當。但是,我國建筑對鋼材的消費主要是用于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鋼絲、鋼絞線等,真正意義上的鋼結構建筑用鋼只占10%左右。在我國的房屋建筑中,鋼結構建筑的建筑面積約占2%,而發達國家建筑面積占到40%~60%。在日本,鋼結構建筑占建筑總量的50%左右;在韓國,鋼結構建筑占建筑總量的20%左右。可見,我國的鋼結構建筑用鋼量嚴重偏低,與我國鋼產量的快速增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也是造成我國鋼材總體供大于求的一個主要原因。
我國鋼結構的現狀與趨勢
方鴻強認為,中國人不善于使用鋼材是因為我國曾經是一個嚴重缺鋼的國家。最新資料顯示,2010年,我國的鋼產量比日本、美國等排名在第2名~10名國家的總和還要多,占到了全世界鋼產量的43.3%。我國鋼產量的持續增長,為我國鋼結構建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方鴻強認為,目前,我國已完全具備發展鋼結構建筑的基礎條件,一是《標準》、《規范》和《規程》已基本完善;二是設計工具(軟件)齊備;三是具備了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能力;四是國內形成了完備的人員教育與培訓機制。
方鴻強說,目前,我國鋼結構制造企業已超過千家,且制造與施工安裝能力得到整體提升。以浙江省為例,精工、東南、杭蕭、恒達等知名的鋼結構制造和施工企業有數十家,其裝備水平、生產技術經營管理能力接近國際水平。
方鴻強說,立足技術創新,改革傳統建筑體系,促進鋼結構產業化、標準化和配套化,推動鋼結構在工程建設中的發展和應用,以鋼代木,保護地球生態資源;以鋼結構代替混凝土結構,促進綠色環保建筑已成為工程建設領域可持續發展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方鴻強認為,當前,鋼結構建筑與我國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相結合,不僅可以解決“十二五”期間老百姓住房難問題,同時也能解決由于鋼鐵產能過剩造成的勞動力過剩的就業問題。方鴻強說,從長遠來看,由于我國優質的鐵礦石資源相對缺乏,作為現代化工業的糧食——鋼鐵,必將成為制約我國大踏步地向現代化邁進的瓶頸,而大量建設的鋼結構建筑則是十分寶貴的優質資源。方鴻強表示,鋼結構建筑與我國的城市化建設和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設相結合,其實就是一種國家長遠的戰略儲備產業,可造福子孫萬代,其意義更為重大。
本文由浙大鋼構小編收集整理發表,網址:http://www.aiwenzhidao.cn